EN

2014鈕扣計畫

2014.08.04
中國時報 / 江宜儒

編舞家何曉玫自2O11年啟動「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將旅外流浪的台灣舞者召喚回台。圖為本屆回台演出的舞者李貞葳。(玫舞集提供)

第4年了,編舞家何曉玫自2O11年啟動「鈕扣計畫」,在每年暑假期間將旅外流浪的台灣舞者召喚回台發表創作、演出,讓離家的他們有機會回家,讓思念他們的親友見證他們的成長。今年回家的舞者,有以色列巴希瓦舞團的李貞葳、英國侯非胥‧謝克特舞團的張建明、前香港城市當代舞團的張藍勻與德國科堡芭蕾舞團的葉博聖。

這些年,很多人問何曉玫,這樣的計畫意義是什麼?可以有什麼成果?她說,2011年,自己除了成立玫舞集舞團,也自問:還可以為舞蹈圈做什麼?「我的心裡很感慨,台灣培養很多很棒的舞者,但留不住,因為台灣不是一個適合他們好好發展的地方,無法滿足他們的能力與發揮欲望。」

因此,何曉玫開始鈕扣計畫,希望讓總是默默在外努力的「他們」被看見,「一起見證他們的優秀,去欣賞他們的累積與成長,然後再去期待更多人發現台灣的環境問題,等到有些什麼被發酵了,或許就會有新的可能。」

何曉玫說,今年有一個學生跑來跟自己分享:「老師,我們畢業後不見得要參加國外舞團,因為如果大家都走出去,那台灣舞蹈還可以做什麼。」何曉玫對此很高興,覺得鈕扣效應好像慢慢出來了,「大家感受到這個大環境的樣貌,有些人可能還是會出去,但已經有人開始準備要去面對台灣這樣的環境,這是另一種夢想的開始,要挑戰的對象是自己的家園。」

今年將發表《黑盒子》的李貞葳,是第1屆就參與鈕扣計畫的舞者,也是何曉玫在北藝大時期指導過的學生,透過舞作將表現人生中的搜索、尋找,映照了她此時正要轉換跑道的心境。在何曉玫眼中,李貞葳是對自己夢想很執著的人,「她想追求更多可能,所以也要離開待了5年的巴希瓦舞團。她跟以前在學校差好多,不再是小女生了,全身散發懾人光芒與力量,從第1年到現在第4年,正值她要轉換跑道的時刻,我相信她的技巧、內在思想都不一樣了,很值得一看。」 今年的鈕扣計畫將於8月8日至10日在台北誠品信義店展演廳登場。演出內容另有張建明的《愚人》,談的是成年人對「真實自我」的矛盾觀照,還有張藍勻的《手》,表現人們對於碰觸的反應與感受,另有葉博聖的《弦移》,探究身體與音樂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