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14鈕扣計畫前話

2014.08.04
部落客 / 貧窮男

20年前,曼菲在誠品敦南店辦了一個記者會,向社會推薦了當年藝術學院極為優秀的畢業生,我印象所及有許芳宜、卓庭竹、還有郭俊明(後來正名為布拉瑞揚),好還有另外幾位,想不起來還有誰。

芳宜與庭竹都是當年學校的Super stars,但在關渡的山上有多少人知道?庭竹不但舞跳得好,編舞更厲害,她音樂的品味極好,那些怪音樂和她的舞總是相得益彰。芳宜更不用說,整個舞台的舞者你只會看見她,不僅在台灣,連到了當時世界天團的葛蘭姆舞團,滿舞台的優秀舞者,還是只看到她一人。布拉在那一年編了一支舞,好像叫做「死亡花朵」之類的,他將舞蹈降到最低限,完全呈現出了戲劇化的效果,我那時正以一九八0年代的社會事件,原著民少女被騙到城市賣作雛妓故事為本創作小說,但是看到布拉的舞者,拿著雛菊,一個一個從後方跑到舞台鏡框最前面,大聲的吶喊,我突然明白了,文字是無法寫出這樣的靈魂,後來鄭文堂也拍出了原著民青年來到城市打工的電影,也無法超越那些吶喊。我不知道他怎麼說服舞者在舞台上發出那樣絕望無助的嘶吼,那個發自靈魂深處的巨大黑洞,對整個宇宙的控訴。即使過了廿年,那舞台的畫面,淒厲的嘶吼,仍在腦海之中不可磨滅。

同樣無法磨滅的還有庭竹的「偶缺」,宛若從印象派的畫中走出,戴著大洋帽的白衣女子,優雅側坐在一個裸身男子的背上,男子佝僂馱著女子由翼幕緩步而出,女子以台語念白的畫面也同樣深刻,女子由芳宜與庭竹輪流擔任,男子由布拉擔任演出。

曼菲老師宛若慧眼識英雄的伯樂,芳宜下了十年苦功,征服了紐約征服了世界。後來曼菲成立了雲門2,要培養舞星,走出與一團不同的風格。曼菲也引介了伍國柱。曼菲過世後,這個剛打開的窗口似乎又再度閤起。

玫舞擊今年邁向第四年的鈕扣計畫,有一點承繼曼菲當年的企圖,邀請了這些年在國外各大舞團打拼的優秀舞者返台,讓我們有機會看見、認識這些台灣製造的舞者。

曉玫老師表示因為自己曾經經歷過,在國外舞團打拼時總是專注投入,等到時間過去之後,錯過了一些機會,很有可能就一直留在國外,透過這個計畫能將舞者邀請回台,也許滋長了一個機會,一種可能,也透過這些舞者在異國文化的衝擊與自身成長下,透過他們身體的特質,以舞蹈以身體來訴說著歲月累積的生命經驗。

已經好幾年了,每年冬季,即將畢業的舞者,三三兩兩各自組團赴歐洲各大舞團參加徵選,一旦選上也就留下,國外的合約與薪資條件都比台灣優渥太多,通常出去了也就很難有機會回來,導致人才的流失,林老師也語重心長的表示:我們訓練出來第一流的舞者全進入歐美大團,其次的進入雲門,剩下的四散各地教育著下一代的舞者。

今年的鈕扣計畫邀請了四位舞者,四位的組合很有趣,兩男兩女,兩位男生都曾經是曼菲時期雲門2的舞者:葉博聖(德國科堡芭蕾舞團舞者)與張建明(英國侯非胥謝克特舞團舞者;兩位女舞者都是第二次參與鈕扣計畫,而且也都是年輕一輩,還沒有機會被台灣觀眾看見或認識,就直接進入國外舞團:第一屆鈕扣計畫的李貞葳(以色列巴西瓦舞團舞者),與第三屆的張藍勻(前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舞者)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