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劉方怡

介紹

            劉方怡  Fang yi Liu XHearken                                                

                                        

編    舞:劉方怡 、Piran Galvin Scott

舞    者:劉方怡 、Piran Galvin Scott

音樂名稱: #G&D’17 
作曲家:Dirk P. Haubrich 
服裝設計:Fang yi Liu


編舞 / 舞者 
劉方怡
現任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Leipzig OperBallett Germany獨舞者,期間與不同國際藝術家合作,如擔任荷蘭編舞家Nils Christe荷蘭舞蹈劇場NDT創團舞者、前Rotterdam Scapio Ballet藝術總監)作品《Kleines Requiem》(2006)之獨舞者、參與台灣旅德編舞家孫尚綺作品《4:48》,該作入選德國漢諾維舞蹈大賽,多年來於不同國家巡迴,亦有個人創作受邀演出

 

舞作介紹 /

Hearken是一個古老的英語單詞,意思是傾聽。作品探討兩個人之間的對話和理解。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這都是我們必須處理的一個概念。作品以大量的肢體接觸來代替文字,用動作去諷刺溝通用字的醜陋;從最初意念的出現,然後是透過交談來表達各自想法,後來進行到各執己見的爭執,溝通的行徑是那麼清晰,但在動作的碰撞交手間只能任由失控的爭吵無限循環,沒意識地重複。


回家跳舞 /
參與這次鈕釦的創作演出 ,道盡了這13年在國外的心路旅程與對台灣陌生的思念 這些年自己傻傻不循常規地追逐自己的夢想,,就好像一顆綠芽破土而出,不斷地在 肥沃的土壤上學習與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漠然凝結了另一種氣氛,又是一段新的開始。 身為一個新的創作者,帶著一半堅持任性與另一半不執著完美的心態,期待能與其他三位優秀的台灣旅外舞者與他們的舞伴,共同分享我們的經驗之旅。

 

撰文 / 作家_成英姝


方怡來到德國第十三年了。「回頭想,都不知道當初哪裡來的勇氣。」那時不像今天資訊發達,毫無頭緒,沒有人可以諮詢,每晚坐在電腦前查資料,自己摸索了半年,打工存錢,單槍匹馬去歐洲考試。

方怡說自己的個性叛逆,我倒感覺她是個內心意志很強悍的人,不輕易動搖,就是說假如失火了大家全都往逃生梯相反的方向跑,估計她不會跟風。

團裡四十多人,來自二十幾個不同的國家,各自背後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人生體會。「每天探討不同的東西,我覺得跳開了以前的自己。」現在對編舞越來越感到興趣,因為萊比錫常會邀請一些外來的優秀編舞家,「跟他們一起工作,會產生一些火花,他們給你空間讓你發揮創意,這也刺激到我想做一些東西。以前在北藝大曉玫老師的即興課帶給我很大的幫助,那時候不懂,但現在我在團裡常提到以前曉玫老師怎麼教我們的,談到的時候我都是一種很驕傲的態度。」

明明有著很堅持做自己的個性,方怡又說自己其實是個會想太多的人。「你經常要跟別人合作,跟編舞家,跟你的舞伴,跟服裝師、音樂家...,如果你完全要照自己的意思而不退讓,事情沒有辦法走下去。」的確,與人共事是一門學問,何況你是跟一群全都心高氣傲藝術家臭脾氣的人。「所以我也慢慢學著退讓,把自己的個性收起來一些。」
這次創作的作品主題「聆聽」也來自自身經驗,溝通不是說你想說的,而是去聽別人想說的。
「我對社交媒體不在行,自拍什麼的,向別人解釋自己,我不會。」手機裡容量爆了,都是排練的錄影。 可是說到年輕時很會交朋友,「那時候電話簿容量有限,每個月還得刪, 苦惱這次到底要淘汰誰呢?現在通訊錄裡沒幾個人,出門不帶手機也覺得無所謂。」
結果跟方怡聊最久的卻是古巴的自助之旅,一場瘋狂的和同行的朋友會因此建立一生最難忘的革命情感的災難之旅,出現頻率最高的句子是「當場臉都綠了」。古巴是我最想去的地方,弄得我不知道這是提高了還是降低我對古巴的嚮往。
「現在跟朋友在一起,感受到啟發性,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就覺得很滿足。」



 

客席舞者  /
Piran Galvin Scott 

< Ballet Theater Basel >

影片

《2018鈕扣計畫》旅外舞者的私房景點-劉方怡
《2018鈕扣*New Choreographer計畫》旅外舞者的一餐– 劉方怡